活祭生父 拷問的不只是道德

7月18日,在湖北武漢魯磨路天橋下,72歲的湖南人賀中民一頭白髮,他目光呆滯地坐在路邊,在他面前,擺著香爐和各種祭品,他的兒子賀銀海不停彎腰鞠躬,披麻戴孝,點燃幾支香,拜祭自己的親生父親。據悉,老人今年72歲,邵東縣人,患有腦出血、腦梗塞及肺炎,病危,來長沙醫治,因交不起醫藥費,無法入院,兒女便用“活祭”老父的方法尋求救助。
活祭生父

一邊是善意的目的,一邊是極端的手段;一邊是生命的希望,一邊是未必道德的行為。如果孤立看待這個問題,它們的面目如同海水與火焰、天使與魔鬼一樣清晰明了。不過,現實的複雜性在於,我們很難簡單用是非善惡來評價某個具體事件。 “活祭”病重父親------以這種方式來尋求救助,毫無疑問,會對老人造成一定的心靈傷害。但問題是,在各種出格炒作早已令人審醜疲勞的背景下,除了“活祭”外,走投無路的子女還能採取什麼方式來尋求救助,進而挽救病情日益加重的老父親?不得不說,這是社會的悲哀。他們祭奠的也是這個社會的悲憫之心、祭奠父親辛苦一生卻無歸處的悲慘故事、祭奠遲暮的社會醫療保障!
誠然,我們不必為這種“救命比道德重要”式的“活祭”辯護,但我們更應該理解現實的無奈、生活的悲愴、生命的重量和對生的渴望。畢竟“病來如山倒”,一個病情日益加重的72歲老人,實在沒有多少可以等待的時間資本。寬容“活祭”病重父親,既不意味這種行為是值得彰顯的,也不代表認同“救命比道德重要”的價值觀念。筆者只是覺得,當務之急,不是為“活祭”72歲老父尋求一條“道德救濟”途徑,而是探究、反思它的社會成因和製度救濟途徑。唯有如此,我們的道德才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狼狽,我們每一個人才可能生活得更加從容、更有尊嚴。

活祭生父

遺憾的是,於許多普通民眾而言,“病不起”早已成了一種真實的生存寫照,一種可致人喪失人格尊嚴的現實因素。不可否認,被輿論關注而獲得救助的貧窮病人只是極少數,更多付不起醫藥費的病人,要么被醫院掃地出門,要么乾​​脆在家裡等死。這其中飽含著太多的無奈、委屈、悲哀和怨憤,讓人痛徹心扉,這不只是申辯,而更像是一句控訴!從這個角度上看,“活祭”病重父親所拷問的,與其說是個體的道德水準,不如說是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機制。

活祭生父

反觀現實,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大病救助制度,只有部分地方進行試點。拋開大病救助機製而言,社會救助、慈善救助的缺失也是一大現實問題。各地都設有紅十字會、慈善會,但是一旦有民眾需大病救助時,卻往往很難申請到資金救助,或者存在申請門檻過高、審批手續煩瑣等問題。因此,社會救助、慈善救助也應與大病救助機制一樣,需要國家層面的統一規範,儘早破解大病救助難題。
人總是會老的,社會理應全面的看清這種情況,政策需要隨之出現,保障老人的生活也要做到實際。不然無奈的老人最終只能用自己的那口氣,賭彌留之際那由世人眼神,和媒體閃光燈照射下的唯一一次關注!






分享是我的興趣,您加入粉絲,是對我最大的獎勵。。。。




0 意見 :